“同学们,这个菜叫雪里红,乍一看跟胡萝卜叶长得有点相似,但是他们的叶片还是有很大区别。在我们农村你们的爷爷奶奶辈最喜欢用它做咸菜,你们看……”近日,在湖北竹溪县县河镇明家湾教学点的劳动实践基地里,老师正在给六年级的孩子们普及农作物生长常识。校长吴新云说,从自2016年以来,他们就利用校园周边的闲置地块开辟菜地,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春种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全过程。
明家湾教学点是竹溪县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,全县各中小学不断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,努力让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“天然养分”。
寓教于劳,“课程化”开展劳动教育
“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菜地,农村一年四季常见的蔬菜瓜果,这里应有尽有。每周的劳动课,孩子们自告奋勇争着跟随责任老师参加劳动,给蔬菜浇水、拔草、收割,观察它们的成长,写好观察日记。”“有些蔬菜成熟之后吃不完,我们还带领孩子们将他们晾晒成干菜,让孩子们体会到动手的快乐,”周亮老师说。
明家湾教学点共有8亩(4亩蔬菜基地、4亩茶园)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,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。学校负责提供劳动工具及蔬菜肥料,班级师生负责种植和管理,全校师生共同享用新鲜蔬菜。4亩蔬菜基地每年大约收获3000斤蔬菜,能够节约将近7000元的生活费,这些节约下来的费用用于改善师生伙食,加强学生饮食营养,促进学生健康成长。
同明家湾教学点一样,竹溪县15个乡镇营养餐学校大部分都建有面积不等的小菜园,他们采取“农户+学校租赁”和“学校劳动教育”形式。在蔬菜播种时,学校统筹规划,统一提供种苗,统一指导,确保蔬菜数量和质量。“小菜园”不仅为学校食堂解决了部分绿色蔬菜来源的问题,还保证了蔬菜安全质量关。
田地成课堂,让节约教育接上“地气”
走进竹溪县县河镇明家湾教学点,放眼望去,房前
屋后便是一派生机盎然:菜园里,嫩绿的大白菜长得挨挨挤挤,红萝卜从土里冒出了头,小葱、蒜苗舒展着茎叶,紫菜、雪里红应有尽有……
该校六(1)班学生黄瑾文告诉笔者,这些蔬菜都是他们的宝贝,每天都有同学去地里浇水、除草,看看蔬菜长得怎么样。“我们把菜摘回来,食堂阿姨做给我们吃,吃着自己亲手种的菜,特别有成就感,一点也舍不得浪费!”
“口头上号召节约,现在的孩子很难感受到,索性引导他们到小菜园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,了解农作物生长习性、特点,让他们体会到劳动乐趣,多一些流汗的体验,直观感受万物生长的不易,懂得‘粒粒皆辛苦’含义,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节约粮食、开展‘光盘行动’,现在不用叮嘱,孩子们都会主动把盘子里的饭菜吃完,让节约教育接上‘地气’。”县河镇中心学校校长周国辉说。劳动即教育,劳动撬动了孩子们的成长。
家校协同,为教育注入劳动新内涵
除了引导学生到蔬菜基地参加实践,到食堂当志愿者,到餐厅当文明监督员......该校还以家校协同为突破点,举行家务劳动主题教育活动,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。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,不仅使课堂丰富多彩,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、会学、学活、学好,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良好素质自然形成。
今年3月,该校六(1)班学生曾鑫雨和父亲在自家的田里插了稻秧,每天网课一结束,他都要去田里看看秧苗,这期间和父亲一起除草、施肥、捉虫、浇灌、排水,记录秧苗的长高、抽穗、开花,长穗等生长发育过程。
8月底,又是稻子熟了的季节,曾鑫雨顶着炎炎烈日,挥舞镰刀,和父亲一起割穗。“这是我第一次种稻子、割稻子、脱稻粒...,我感觉种庄稼太不容易了,但是特别有趣。”曾鑫雨兴奋地和笔者说。
“很多家长发现,劳动教育确实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,增强了孩子劳动的自觉性,促进亲子关系更加和谐。
与此同时,该县还将“小菜园”建设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、德育实践基地有机结合起来,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,把劳动教育贯通中小学各学段,贯穿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各方面,紧密结合农村学生生活实际,注重教育实效,实现知行合一,充分利用小菜园,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劳技教育及实践锻炼的环境,让学生走出课堂,参加生产劳动实践,培养学生从小勤奋学习、热爱劳动、勇于创造的精神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通过不断渗透劳动教育,为学生提供了增长才智、展示个性、自由发展、自主管理的空间,也改变了很多学生“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”的坏毛病,引导学生亲身体验“付出才有收获”的硬道理,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打基础。